为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工作,自2014年7月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已连续下达20余省(区、市)2014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项目总投资规模达到281.5亿元,今年安排投资127.3亿元。其中长江干流流域各省市共获投112亿元,占全国总投资的41.5%。
中央资金对于长江中上游地区的投资明显高于下游地区。从已公布的9个长江干流流域省区市的投资规模看,长江上游省份共有治污项目47个,总投资59.8亿元,占长江流域总投资的53.4%。
2011年,环保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等五部委曾联合印发《长江中下游领域水污染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该《规划》延续以往工程治理为主的思路,确定在2011年—2015年的5年时间内确定837个骨干工程项目,共需投资459.81亿元。
国家发展改革委此次下达的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主要用于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工作,包括污水处理工程、水污染生态修复、水资源再利用等污水治理项目。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秦尊文表示,本次国家对长江流域投入比例比较大,这体现了中央对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高度重视。“长江经济带不光要搞开发、搞建设,还要搞保护。要把长江流域水污染治理和水环境保护上升到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一样的高度给予重视。”
根据此次27个城市签署的《协议》,长江流域将共同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组成环保产业联盟,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发展,并且互相开放环保咨询服务和环保产业市场。长江沿岸各城市之间将进一步提升环保科技交流的层次,开展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与污染防控对策研究,共同完善提升排放标准,在大气污染防治、地表水污染防治、地下水和土壤生态修复等领域提升合作层次与效益,共享科研成果。
武汉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传清认为,这将对节能环保产业是一个重大利好,对于环保设备制造、水污染治理运营等相关企业而言,是难得的发展机遇。他建议,此次大规模的水污染治理,不应该由政府或相关主体垄断进行,应该引入包括民营企业、环保组织等第三方专业机构。
岸线资源遭滥卖
然而,近日相关媒体在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采访发现,岸线资源乱占乱用、占而不用、多占少用等情况随处可见。一段时期以来,长江沿线一些港口企业和项目业主跑马“圈地”“圈水”建码头,部分地方通过“卖岸线”引项目、求发展,把岸线资源当作“唐僧肉”。
不难发现,随着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的实施,沿江诸省市愈发重视长江岸线“黄金价值”,但是部分地区港口开发热度不减、岸线资源粗放利用问题十分突出。
据调查,长江干线湖南段158公里岸线,有大小各类码头超过70座;江西九江152公里长江岸线,有150多个港口;安徽安庆、池州167公里可利用岸线,各类码头泊位260座。平均下来不到一公里就有一座码头。就越往下游,港口码头越密集,岸线资源越紧张,到江苏省已基本没有新的岸线可用。
岸线资源乱占乱用、占而不用、多占少用情况随处可见。根据岳阳市政协调查,从城陵矶桂花园到陆城新港村,全长26公里岸线共有8处乱占乱用码头,或未经审批使用岸线,或违规出租村民使用。一些企业多占港口岸线,造成资源浪费,岳阳纸厂占用岸线1500多米,实际使用不到300米,华能电厂占岸线2434米,实际使用不到1000米。在鄂东一带,前些年造船热,造船企业争先恐后、扎堆江边,现在不少造船企业已经停产甚至“跑路”,所占岸线大多闲置浪费。
同时,老的岸线占用没有解决,新的港口热潮又呈重复上马之势。上港集团九江港务有限公司规划2.3公里岸线16个生产性泊位,到目前只建两个泊位。在它身边,四个5000吨级泊位已经建成,又有四个泊位在建。上港集团九江公司副总经理刘秀清说:“货源分散,上港集团已经无法进行后期投资。”安徽池州港远航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满琳琅也面临同样烦恼,本来池州港与相距仅35公里的铜陵港,货源基本相同,现在二者中间又在建一个码头,同质化竞争严重。
通关一体化
不过,如此“诸侯经济”或随着环境水道的“通关”消逝殆尽。
12月2日起,长江经济带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正式实施。“多地通关,如同一关”的一体化改革,从根本上打破了地域限制和关区的行政界线和区划,是改革开放以来海关具革命性的变革。
长江是我国横贯东、中、西部地区的水路大动脉,沿线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40%以上,干线货物运量占全国内河货运量60%以上,承担中上游地区90%以上的外贸货运量。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长江经济带实施通关一体化之后,将有统一的申报平台、风险防控平台、专业审单平台和现场作业平台,企业的进出口业务将得到更低成本、更率的通关服务,通关方式上有了更灵活的选择,货物跨区域自由流动也有了更便捷的条件。
近年来,长江水运得到迅猛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但仍存在开发利用缺乏统筹协调、法规政策不完善、体制及区位障碍、审批程序繁琐这些突出问题,阻碍了黄金水道进一步发展。2013年7月,在湖北考察武汉新港时指出:“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充分发挥内河航运作用,发展江海联运,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我们常用“敢啃硬骨头”“敢涉险滩”,来形容改革进入攻坚区和深水区时所需要的决心与勇气。
长江,从“险滩”密布的天堑,到江海连通的黄金水道,所战胜的有形或无形的障碍多不胜数。天堑都能化为通途,还有什么人为的藩篱不该打破、不敢打破、不能打破?
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一系列以简政放权、减负增效为出发点的改革举措强势推出,积极推进贸易便利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释放经济活力,助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通关一体化的改革,正是对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的无缝对接。通过推动长江经济带的协同发展,改变了不同地方海关“各自为政”的局面,大幅降低了物流成本和人力成本,进一步疏通黄金水道,打破行政区划门户、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十二海关如一关,一套标准、一个程序、一个声音,湖北企业自“全省通”之后,又能享受到“长江通”的便利。从奔波于各地海关办手续,到轻点鼠标就能完成进出口报关;从心里没底的越洋“海淘”,到跨境商务平台从容购物,一系列改革套餐接踵而至,通关环境的日益优化,无论是进出口企业还是普通老百姓,都能亲身感受到改革与发展带来的红利。
化繁为简,一通百通。大刀阔斧地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做好服务,市场与社会的活力就会得到更蓬勃释放。长江经济带已成为目前全国大的通关一体化区域,改革将不断释放黄金水道大的发展潜力。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让长江这条巨龙真正做到“、龙身、龙尾”首尾呼应,协调舞动,带动沿岸经济以及民众生活的齐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