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消息称,安徽将在全省每个市、县选择1-2个项目,试点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工程,通过建设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等,构建新型的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据悉,“海绵城市”突破了传统的“以排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以建筑与小区、绿地与广场、城市道路、城市水系等各种城市基础设施作为载体,充分考虑城市基础设施安全运行和城市水安全的问题、水文条件的差异性、规划指标及项目操作的可行性,并综合利用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从而构建起新型的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示范工程中,在缺水地区将优先利用透水砖铺装、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植草沟等措施,补充地下水、削减地面径流;其他地区则优先利用湿塘、雨水湿地、蓄水池等措施,调蓄、净化雨水,削减径流峰值。
此外,未来安徽将在各类建设项目中统一审查把关、统筹建设,实现低影响开发设施与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全面推动建成“海绵城市”。
中国城镇水务发展趋势
在以往城市建设中,雨水的控制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为基本理念。而这,正是发生城市内涝的重要原因。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表示,大量雨水排走,一般利用粗糙的管渠系统,实现雨水的收集和就近集中排放。如果遇到暴雨,较短的时间内大量雨水径流及其携带的污染物被输送至管渠末端,导致下游区域内涝风险加大。
事实上,如果将大部分雨水留下而不是排走,可以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雨水多留少排,恰是“海绵城市”的基本理念。
陈吉宁介绍,海绵城市就是比喻城市像海绵一样,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径流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也就是说,“海绵城市”有望将原来大量排至管渠末端的水提前通过吸收、存蓄、渗透等环节消化掉,成为破解“逢雨必涝”的有效途径。
“海绵城市建成后,排走的雨水和留下的雨水将实现‘倒挂’。比如,以前一座城市70%的水都是快排进入管道排走的,海绵城市则要让70%的水留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建司副巡视员章林伟说。
雨水该怎么留?陈吉宁指出,海绵城市建设强调优先采用“源头分散式”控制措施,在城市建筑与小区、道路、绿地等场地源头,通过大规模推行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透水铺装等生态设施首先对雨水进行下渗、调蓄,有效控制雨水径流污染负荷输出、削减外排径流总量。要将传统城市建设中单一的、“快排”模式转变为“渗、滞、蓄、净、用、排”的多目标全过程综合管理模式。
同时,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镇水务研究院副院长谢映霞解释道,在城市规划阶段就要提出明确的控制目标和指标,对于建筑与小区,可以让城市屋顶绿起来,有条件的小区绿地应充分“沉下去”,让屋面雨水、路面雨水首先进入下沉式的绿地进行调蓄、下渗与净化。
建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低影响开发模式,是系统解决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问题的有效措施。”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如是说道。
仇保兴指出,城市不仅是造成水危机的源头而且是解决之道。海绵城市(LID)顺应自然,保护原有水生态系统,低影响开发,通过减少径流量,减轻暴雨对城市运行的影响。
低影响开发模式又叫做海绵型城市,指的是城市像海绵一样,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径流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这一理念与实践在欧美已经发展了20多年。
据悉,在过去3年,中国超过360个城市遭遇内涝,其中六分之一单次内涝淹水时间超过12小时,淹水深度超过半米,北京、济南等城市甚至发生造成伤亡的严重内涝。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日前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探索构建城市雨水开发体系,根治城市内涝顽疾。
仇保兴称,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海绵城市理论、规范、标准任重道远。海绵城市规划与智慧水务是协调海绵城市各单元有效运行的两大系统工程,区域、城市、社区、建筑四层次LID的侧重点有所不同,需要上下结合推动系统创新,而分区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市“海绵度”测评并给予奖励引导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