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雾霾与治罗锅异曲同工 “微创手术”治病不要命
有些人看APEC期间天儿不错,就说:您看,这雾霾不是能治住吗?就是不想治!——这就是犯了庸医的毛病。临时一段时间,采取一些紧急措施,为了办好重要会议,这是权宜之举;常态这么干,痛下虎狼之药,那还能行?这么多厂子,关几天没事;长期不开张,工人吃风喝风去?
那有没有又治病又不要命的招呢?
政府铁腕治霾
铁腕治霾令人欣喜,但也引来公众的质疑和调侃:治霾为何总是紧盯着烧烤,盯着次要的生活污染?为什么不从根本上治理工业污染?罚款就能治好雾霾吗?钱都到哪儿去了?要是雾霾还治不好,罚款给退吗?
公众的追问颇多,但诉求基本明确:治霾是应该的,但紧盯着小小的生活污染,却不从根源着手,既治不了雾霾,更有扰民之嫌。治理大气污染,如果只是在汽车、烧烤、扬尘等几个次要地位的污染源之间来回折腾,即便再经过修改审议,如此治霾也很难走出争议。
因为,在这样的治霾思路下,不管是旧例还是新规,不管是机动车年检后还要抽检,还是靠罚款来治理违规露天烧烤,公众利益都在文字游戏中被侵犯、被忽略。譬如,抽检机动车,机动车明明已经通过了环保检验,张贴有合格标志,还要对其进行抽检,车主还得配合,这显然缺乏合理性,也等于间接承认了机动车环保检验规则的不科学。
很显然,如此治霾只是扰民,并非安民。雾霾的罪魁祸首其实早已查明,就郑州来说,在针对公开信的回复中,市长马懿也承认,“郑州空气污染的成因主要是资源原材料工业占比过重、燃煤消耗总量过大、机动车总量多增速快、建筑拆迁工地扬尘等问题突出”。可见,整治工业污染才是治霾的首要任务,而吊诡的是,明明是人人心知肚明的事,却在政府的治霾条例中被模糊处理。
稍作恶意的揣测,这背后显然还是利益冲动作怪。柿子要先捏软的,既回应了公众的关切,也显示了有关部门对雾霾的高度重视,既解决了燃眉之急,还给舆论交了一张看起来中肯的答卷。自然地,也埋下了致命的隐患,因为,在治理者看来,这是理所应当,但在公众看来,这是避重就轻,有失公允。
因为实践早已证明,治霾紧盯生活污染,譬如禁止违规烧烤,郑州并非作出相关规定。且放眼全国来看,豪言全面禁止烧烤的城市名单也有长长的一串,但治霾的效果如何,公众再明白不过—莫说治霾了,连烧烤的油烟都管不住。
天气更冷了,全国各处的雾霾也有所收敛,公众可以欣慰重见蓝天,但政府不能再坐等北风来。郑州治霾所引起的巨大争议也警示我们:治霾诚可贵,安民价更高。政府积极立法治霾是好事,但起码的这法应是良法,而不是乱来,不是故意避重就轻,而应是全盘考量,着眼未来。否则,长官们的表态是真道歉还是假敷衍,也就再明白不过了。
两个轮子走路
河北经贸大学副校长武义青认为,现实情况要求各地适应新常态,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单纯追求增长速度。大的方向,应该是绿色低碳发展、创新驱动发展“两个轮子走路”。不仅河北需要转型,北京、天津乃至整个区域,都要转型。京津冀协同发展,实际上为寻找经济与生态的平衡点提供了一个机遇。
武义青还指出,京津冀地区同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相比,尽管经济活动强度较低,但雾霾更严重。究其原因,一是京津冀地区本身环境容量的限制,二是创新要素的缺乏导致工业排放量大。河北有很好的产业基础,但是创新要素的配置较为欠缺。北京的研发经费占GDP的比例已经超过6%,天津已接近3%,而河北仅为1%。如果能够优势互补,促成河北产业资源与京津科技资源的合作,则不失为一条双赢之路。“各地不该只顾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必须要有更强的全局意识。”
就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武义青强调,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差距,仍是摆在面前的难题。“燕山地区的33个贫困县,有22个在河北。这给河北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形成了较大压力。”武义青认为,河北同京津一样,既有治理环境的需要,也有发展经济的需要。河北的一些问题,需要拿到区域层面来协调,否则很难以一己之力解决。
一般情况下,又治病又不要命的招,没有这么便宜的事。在技术手段、生产条件、产业状况没有大的改变的情况下,保就业保收入保出行,污染就是会加重。治了空气,有些地方就是要影响暖气。出台政策也是一样,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政策也是有机会成本的。
但是,两难格局,还是有突围的方向的。清洁能源、绿色发展,这些是长期的方向;短期来说,想办法找平衡点。好比治病,大面积关停好比放化疗,杀灭癌细胞之际,大量健康细胞也受影响,是不得已的手段。应该想办法做“微创手术”,直取鼻上垩而不伤鼻尖。治罗锅,踩死不行,不等于不可以做物理牵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