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建设沉寂三年再苏醒 万亿民资争抢行业盛宴
去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大气污染防治“国十条”,提出了未来五年全国及重点地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PM2.5/PM10的下降目标和10个方面的防治举措。在能源领域核心的防治措施就是要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提高天然气的使用量,大力发展核电、可再生能源等替代能源。
沉寂多年,核电苏醒
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李朴民在12月4日透露,下一步将按照中央的要求,采用高安全标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启动一批沿海核电工程。据专业机构分析:1)核电重启正式拉开,预计未来不仅仅国内核电重启,我们会看到更多核电资本出海。2)央企、以及上市公司代表的新能源资本去海外开发核电、光伏、风电将会变成新常态。
近日,国务院印发《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明确了到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新能源规划并未对核电装机量进行下调,意味着2016年前我国至少需要9台核电机组获批。预计今年年底至明年1月份将有一批核电机组首先开工。
沉寂多年的核电建设,将有望进入到全面加快的时期。
发展核电,优势明显
专家指出,根据测算,如果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周边地区分别建设1000万千瓦的核电装机,或者通过外送电方式将1000万千瓦核电输送至该地区,可以将这些地区的PM2.5年均浓度分别下降3.4微克/立方米、1.7微克/立方米、4.0微克/立方米,相当于将这三个地区的PM2.5年均浓度在目前基础上分别降低3%、2.5%和9%。五年后,这些核电装机对当地PM2.5年均浓度下降目标的贡献度分别为12%(约1/8)、12.5%(1/8)和60%。
与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相比,在改善环境质量方面,核电具有明显的优势。核电单机容量大,运行稳定,利用小时数高,可以作为电网基荷运行,生产过程对环境基本上是零排放,改善环境的作用十分显着。据测算,每建成4000万千瓦的核电,每年可替代标煤消耗1亿吨。每100万千瓦的核电对标煤的替代效应分别相当于200万千瓦水电、350万千瓦风电、470万千瓦光伏发电(按照核电年利用小时数7000、水电3500、风电2000、光伏发电1500测算)。
经过30年的努力,国内核电从设计、制造、建设、运营维护等各个方面都积累了相当的实力,我国核电设备制造能力在每年8台套左右。企业和社会都有大量的投入,发展核电项目,不仅仅对保障国家长期的电力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水平,带动和相应的产业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核电属于大国重器,核电的安全健康发展,对提升国家在整个世界上装备制造业的地位和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运行良好,体系完善
硬币有两面,很少有事物能够把好处全占,核电也不例外。在上述若干优势的背影之后,核电让资本担忧的问题并没有消除。核电面临的公众舆论环境和乏燃料处理的问题也是资本投资需要面对的。
当然公众舆论环境在各个国家有所不同。有极度反对的,如福岛事故后的日本。有高支持度的,如法国。当然也有争议中的,如中国。但不管舆论走向如何,对于公共事业而言,积极争取舆论的支持是十分必要的。将核电资本上市,被大众监督是核电企业上市过程中一个附带的加分点,当然前提是核电企业可以充分接受。中广核电力高管在新闻发布会上曾表示,选择到香港联交所上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通过接受严格的监督,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更加规范,让核电站经营更安全。
国家能源局核电司司长刘宝华在日前召开的国家发改委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中国核电发展总体上是健康的、安全的。多年来我国核电运行始终保持良好的业绩,没有发生一级及以上的核安全事件。
目前我国运行核电机组21台,装机容量1902万千瓦,在建的核电机组有27台,装机容量2953万千瓦,在世界上在建机组数排位。刘宝华介绍,日本福岛事故之后,中央和国务院果断采取措施,暂停了新的核电项目的审批,并在全国开展核电领域安全系统的检查,此外还部署在运的核电机组在技术安全方面进行了改进。近,中央和国务院又对核电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采用高的安全标准,确保安全,在这样的前提下启动沿海地区新的核电项目建设。
刘宝华表示,核电的发展保障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在我国,核安全的有关法规,核电发展和管理的有关法规还没有正式出台,正在抓紧制定。核电技术创新能力、科研投入、重要的试验手段、人才培养等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利好到来 民资发力
不负外界期望,一直被拒之门外的民资,终于有机会分食这块巨大的蛋糕。业内人士预测,“觊觎”核电领域的民资规模高达万亿之巨。
刘宝华介绍:“核电的发展主要依靠国有资本,今后在核电站的建设要向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开放,只要符合国家的核安全管理要求,都可以进来。”
毫无疑问,核电建设为“涌动”的万亿民资带来投资的利好,同时,即将启动的一批沿海核电工程也将为国内核电制造商们带来巨大商机。
随着国家对核电建设的开闸,核电装备制造商们已经看到了春天的希望。
“我们终于要熬过了这个艰难的冬天。”有配套产业的制造商表示:“作为一种技术成熟还可以大规模进行生产的安全、清洁型能源,核电在我国的远景规划中必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那麽我们作为配套设施的制造商也必然会迎来高速的发展期。”
“可以预计,与核电建设相关的整个核电产业也将加快发展。”浙江省核学会理事长徐步进断言,从长远分析,产业的发展潜力对於核电国产化之路以及相关企业的发展都将是不容忽视的。除核电建造前的市场外,核电建成后的运行期内,设备的大修和日常维修都需要各种服务,如某些辅助设备的更换,检修物件、消耗材料的提供等等。
而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核电办主任许连义表示,现在各家企业对于核电设备制造都很积极。“不完全是利润的原因。核电设备生产具有高技术性,只有批量生产才有效益”。“企业更多地是把制造核电设备看作一个机会,借此证明自己的设备制造能力。
而国家发改委核电司司长刘宝华则表示,以往核电发展主要靠国有资本,未来将引入民间资本加快核电建设。只要符合国家的核安全管理要求,都可以进来。另外,在核电上下游相关产业,国家也会制定相应措施,促进产权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