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污染、谁治理”的模式将被淘汰,“谁污染、谁付费、第三方治理”的时代即将莅临。
近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其中明确附注了大力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重点政策措施文件分工方案,并且限定这些政策迟需在2015年3月底前出台。
所谓第三方治污模式,就是引进市场机制,由市场配置资源,由市场在治污领域发挥作用,即谁污染、谁付费由专业化治污企业来帮其进行污水处理和环境治理。虽然该治污模式在国外早已运行成熟,但对于我国大部分区域而言都是一种新模式,近两年刚在广州、天津等地区试行。对此,众多业内人士表示,指导意见的发布预示着我国治污专业化时代的莅临。
然而,受治污机制理顺难、责任界定难和政出多门监管难等影响,环境第三方治理仍需迈过多道坎。
遇“三难”拦路
环境第三方治理虽在逐步推进,但其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亟须重视和解决。
治污机制理顺难。一位脱硫脱硝设备供应和运营商说,销售量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长近3倍,但90%非正常运行。“吉林一家电厂为了省电费,常常将应全天候运行的设备在晚上关停,设备损坏快,治污效果差。我们的产品像出嫁的‘女儿’,遭遇如此对待,还影响了名声,让人痛心。究其原因,主要是治污机制存在问题。”一位环保企业负责人说,一些污染企业认为是我出的钱,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对此,业内人士张开元介绍道,在“谁污染、谁付费”的机制中,第三方治理企业并没有真正成为市场主体。诸如烟气脱硫,电厂能获得每度电1分5的补贴,这个政策是国家制定、费用是用电户支付的。在实际治理中,由于专业环保企业是从电厂获得订单,排污方和治污方的地位并不平等,有些排污方甚至认为治污方从属于自己,影响了第三方治理的效果。
第三方和排污主体责任明晰难。连云港市环保局总工程师黄宜鹤说,第三方和排污主体相互勾结时有发生。有些企业污染治理不达标,但环保局每次抽查结果都合格,后发现是第三方帮业主造假。业内人士透露,有些第三方帮企业挪一下烟囱上的监测点位置,或改变在线监测的程序设置,废气就能达标。
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副院长戴建军表示,排污方和治污第三方相互推诿责任也常见。排污企业认为污染已交由治污第三方处理,排污不达标应由第三方担责,治污方认为排放不达标是因排污方不按照合同排污,导致污染难处理。第三方治理失效多源于两方的责任不明确。
政出多门致监管难。业内人士表示,有时明知第三方运营不合格,却束手无策。近期一家第三方运营的污水处理厂接受住建局和环保局核查,由于两部门各自采用自定标准,环保局核查不符合环评要求,住建局核查却合格,损害了政府公信力。
治理规则需要明确
目前,我国对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主要仍采取“谁污染、谁治理”做法,企业自身负有治污责任,但一些新的市场化机制正在形成,可能给传统的做法带来改变。第三方治理就是企业与环境服务公司签订协议,付费购买后者提供的服务,并由其为企业完成治污或者减排的目标。这样一来,企业就可以将它本来不太擅长的治污环节“外包”出去,由环境服务公司来提供专业化和集中化的治污服务,这种责任分置的新的产权机制,既实现了分工的细化,也可以大大提高治污的效率。
引入第三方主体之后,就可以促使社会资本更多投入环境保护领域,另一方面环境服务公司将在治污效率方面展开竞争,实现社会总的治污技术进步和治污成本降低,而且环境服务公司还可以监督排污企业,因为其滥排滥放也会让服务公司利益受损,这就可以突破“政府-企业”单向监督的一些弱点,让环保目标的落实更多一层保障。近期第三方治理新文件的出台,可能明确该领域的前景,展现出环保产业的“钱途”,从而让污染处理相关产业获益,这有助于它们吸引更多资金进入,实现环保与增长目标的统一。
不过,第三方治理这一新现象也会对环保部门的监管提出一些新的课题,一些具体的规则还需明确,而这也会反过来影响这一新机制的功能。据报道《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指导意见》将明确四个原则“污染者付费、责任共担、集中治理、全过程控制”。不过,根据法律规定,总的、终的治污责任仍然要由企业承担,要避免一些企业和环境服务公司之间的推诿。另一方面,责任要共担但也不能分配不清,如果一方完全履行了法定的防污义务,同时也履行了合同义务,那么就不应该承担太大的责任。因为污染第三方治理是不能由政府强行推行的,必须由企业来自主选择,只有相关规则明确、责任明晰,才能免除企业的后顾之忧,积极地选择这种效率更高的污染治理机制。
另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环保及其他相关部门必须严格执行现行法律法规,切实提高污染的违法成本,让企业产生更强的内生的治污压力意识,这样才能起到倒逼作用,促使更多企业意识到第三方治理等新方式的好处从而加以选择,而也只有企业严肃地努力利用第三方治理方式来治污,才会对环境服务企业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该产业良性竞争,提升质量。社会资本的进入有利于第三方治理等新机制的探索,这些机制的完善又会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让环境治理进一步走向市场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的正确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