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APEC蓝”成为热词,突出反映了公众对于清新空气和环境的急切期待。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污染治理,首先要转变不少地方曾经粗放的发展模式和“唯GDP”的发展观。
“有些单位和地方对节能减排工作重视不够,GDP软指标硬化,节能减排硬指标软化,喜欢"做加法",热衷上项目、铺摊子。”2014年4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国务院关于节能减排工作情况的报告时指出。
在中国经济迎来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创新驱动“新常态”的背景下,今年以来,处理好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关系,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绿色发展,也在成为另一种“新常态”。从效果上看,我国发挥优化经济结构的治本作用,节能减排呈现积极态势。
一方面,控制高耗能行业取得成效。2014年前7个月,产能严重过剩的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长8%,比规模以上工业增速低0.8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服务业发展成为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抓手。今年前三季度,服务业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
此外,2014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部署机动车减排、水污染防治、工业节能、强化地方政府责任等硬措施完成节能减排硬任务。
自发展改革委和环保部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单位GDP能耗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4.6%;全国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同比分别下降2.5%、2.5%、2%、6%。
政策风起
“十二五”收官之年,环保政策频出。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环保政策顶层设计将出,细分产业政策落地,公用事业价格改革实质性推动。将陆续出台的产业政策包括:“水计划”、“环境税”、“土壤修复计划”、“碳税”、“排污权交易”等。“水、电、气”等公事业产品价格改革在推进中。排污、污水处理、污泥处置、垃圾处理等环保收费改革也在进行中。
绿色GDP大考之年,环保投资落地。中央对各级政府的环保考核趋严,倒逼环保投资落地。随着中央政府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机制正在发生转变,大幅提升了对绿色GDP的考核力度。2015年是“十二五”环保指标大考之年,前期进度滞后的项目以及需要新上的环保项目有望大规模开工建设。从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的历史数据看,每个五年发展规划的收官之年的投资增速高,2005年增速为25%,2010年增速为47%。期待2015年的投资落地。
投融资模式创新之年,PPP、第三方环境服务、综合环境服务商崛起。第三方治理模式将广泛地运用于污染治理领域,第三方环境服务商将快速发展。一方面,企业对于产生的污染,从自主治理向委托第三方治理转变;另一方面,企业向环保企业支付治理服务费,环保企业则承担环境治理风险。在环保产业发展过程中,综合环境服务商可以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一站式的环境服务产品,即从前期的方案设计,到中期的设备采购、工程建设总包,以及后期的运营环节都可以提供解决方案,综合环境服务商的竞争优势将充分体现,有望成为未来做大做强的行业。
狠抓节能环保
对于我国当前的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情况,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阐述可谓相当“坦率”——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
这种“坦率”,源于对当前发展与保护关系的清醒认识。我国创造了30多年经济高速发展的伟大成就,但由于种种原因,“环境红利”逐渐被透支,多年积攒的环境欠账在当前集中显现。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日益紧迫。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这传递出一个明确信息——绿色发展,既是新常态下的迫切需求也是新常态下的主动选择。
新常态下的绿色发展,核心内容是构建绿色的经济体系,即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需要产业结构的调整,能源结构转型,以及可持续消费方式的建立。
201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确定“稳中求进”的主基调,正是传递出这样的积极信息:宁可让发展速度降下来,也要转变发展方式,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共赢的新道路,实现经济发展从量到质的飞跃。换个角度来看,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本身也能为经济发展带来“绿色动力”。据预测,到2015年,中国的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将达到4.5万亿元,而环保产业占GDP的比重越高,单位GDP的能耗和整体资源环境消耗就越少,经济结构就会更“绿”。
此外,新常态下的绿色发展路径,需要一整套生态文明制度和体系来保障。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这样才能为树立绿色政绩观作出坚实制度保障。2015年1月1日,史上严环保法将施行,落实环保法各项基本原则的各项配套细则也将生效;大气污染防治法正在修订进程中;国务院就加强环境监管执法下文,强调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这样的顶层设计和战略统筹,正是为塑造一个系统完整、运转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走好新常态下的新路径,需要在新常态下有新作为。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全新时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使命重大,大幕也正刚刚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