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牧民们逐水草而居,以湖泊为代表的水资源,在蒙古高原往往意味着生命。自东北到西南向的湖群带上,一座座湖泊星罗棋布。
然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大学方精云院士领导的研究团队通过遥感判译与野外考察,发现蒙古高原的湖泊在过去30年间呈快速消退趋势,内蒙古的湖泊总面积缩小了约30.3%。
内蒙古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助理研究员孙标指出,从长期来看,湖泊的形成与消失、扩张与收缩是的、区域局部的构造和气候事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从短期来看,湖泊的扩张与收缩是气候变化和人类社会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部分湖泊受人类活动影响特别明显。
内蒙古湖泊30年减三成
中国科学院领导的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和北京大学研究团队日前发布研究成果称,过去30年间,内蒙古自治区的湖泊总面积缩小了约30.3%,呈快速消退趋势,煤炭开采和灌溉耗水是主要原因。
地处欧亚大陆腹地的蒙古高原主要包括蒙古国和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由于牧民逐水草而居,探明蒙古高原湖泊的数量、面积和分布变化,对于维护该区域的人类生存和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中科院植物所方精云院士团队通过遥感判译与野外考察,全面评估了蒙古高原湖泊在过去30年间的变化。该团队先对蒙古高原所有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进行监测,发现湖泊数量从1987年前后的785个锐减到2010年的577个。
“我国内蒙古自治区湖泊减少了145个,占内蒙古地区湖泊总数的34.0%。蒙古国减少了63个,占蒙古国湖泊总数量的17.6%。”方精云说。另一项数据是湖泊面积的显著缩小,特别是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的湖泊总面积,由1987年前后的4160平方公里缩小到2010年的2901平方公里,缩小幅度为30.3%。
研究人员通过对湖泊年际变化的时序检测发现,除气候暖干化,内蒙古自治区高强度的人为干扰,导致湖泊面积快速萎缩。“在内蒙古地区的草原区,煤炭开采耗水解释了64.6%的湖泊面积变化;而在农牧交错区,灌溉耗水解释了将近80%的面积变化。”方精云说道。
湖泊保护任重道远
水利专家分析,高强度的人类干扰给内蒙古湖泊波动带来了巨大的负效应,但如果是合理调配、严格水资源管理体系,正效应带来的生态红利也可以凸显出来。
如今,站在东居延海岸边眺去,湖面映着阳光闪闪发亮,如一面镜子般连接着远处的天际。微风吹过,金黄的芦苇荡摇曳起伏,像卫士一样守护着这颗大漠中的明珠。
2000年,为解决额济纳绿洲生态等问题,国家紧急启动黑河干流水量跨省区统一调度工作。黑河流域水量统一调配以来,额济纳绿洲水源涵养能力逐步提高,沙尘暴发生次数已由治理前的年均5.85次减少到3.5次。
自2004年开始,东居延海实现连续8年不干涸,水域面积在40平方公里左右,黑河尾闾特有的大头鱼重新出现,绝迹多年的白天鹅、灰雁、黄鸭等野生鸟类成群栖息。
在内蒙古东部,随着近年来的区域降雨量增加,枯水周期结束,呼伦湖的水位及面积开始有所恢复。到2014年,面积恢复到约1980平方公里左右,库容水量增加到80多亿立方米。内蒙古自治区和呼伦贝尔市两级党委政府也打出“组合拳”,从管理规范、综合治理、体制建设等方面入手,成立了呼伦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全面升级生态保护措施。
方精云院士团队呼吁,国家及地方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长远规划和谨慎使用内蒙古及我国北方地区的地下矿产资源和水资源,确保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全国面积大于10平方公里的湖泊已有200多个萎缩;全国因围垦消失的天然湖泊有近1000个。
【新闻助读】湖泊保护挂钩行政问责
《湖北省湖泊保护行政首长年度目标考核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近日正式出台。湖泊保护将直接与地方行政首长的年度考核挂钩,辖区湖泊出现数量减少、单个湖泊面积减少2%、水质下降一个档次等情况,将直接评定为不合格。
《办法》明确了全省各市州政府、省直相关部门在湖泊保护中的职责及考核程序、考核内容、奖惩办法等内容,对湖泊保护工作进行目标考核,实行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全省县级以上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湖泊保护工作负总责。
根据《办法》,省政府每年将对各市(直管市、林区)政府湖泊保护工作行政首长责任和年度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考核评分表按照百分制细分为39项,不仅要考核湖泊的功能、形态、水质、生态等具体保护情况,还要考核护湖机制、宣传教育等方面。考核结果根据不同的分段,分为、良好、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5个等次。
考核评分表还特地列出“一票否决”的情况,包括当年发生湖泊数量减少2%,或单个湖泊人为减少面积2%以上,或辖区湖泊水质低于上年现状水平1个档次的,直接评定为不合格,并责令限期恢复。逾期未恢复的,对有关责任人实行问责。
省政府将定期通报考核情况,考核结果将作为各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和部门负责人任免、奖惩的重要参考依据。目前,湖北全省共755个湖泊纳入保护范围。
(本文资料来源:瞭望新闻周刊、澎湃新闻网、新华网、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