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端,它恰似触不可及。正如垃圾分类如今的境遇:落不了地。
垃圾分类离我们有多远,杭州的回答:至少十五年。
早在2000年,杭州成为垃圾分类生力军,赫然入列全国试点城市;2009年,杭州提出了“垃圾清洁直运”概念;2010年,杭州在主城区30多个生活小区启动垃圾分类,并已推广至目前80万户家庭;2015年3月,杭城继续出招,推出印有二维码的免费垃圾袋,以期从头抓起……不知不觉,垃圾分类于杭州而言,已历经15年光阴。
15载砥砺前行,可喜的是,从体系空白到满腔热情,杭州的垃圾分类已初具规模。残羹剩炙放绿桶,危废旧物置红桶,可回收垃圾扔蓝桶,其他的则归入黄桶,随着相关部门日益强化的宣传力度,垃圾如何放早已为杭城广大市民所熟知。然而可叹的是,旨在减量提质的垃圾分类,却并未给予众望所归的积极回复。显然,垃圾分类在杭州成了两只相互博弈的手,左手是与日俱增的垃圾数量,右手是相形见绌的现实短板,而在此语境下的杭州探索,来到了十字路口。
被“低估”的垃圾分类
“做好垃圾分类,唤醒一片灵动。”这是杭州随处可见的宣传标语。诚然,当城市垃圾置于合理的回收体系,在破题“垃圾围城”之际,垃圾分类亦能见证当地的成为社会文明程度。
北京、上海、杭州、南京、厦门、深圳……15年前,一场以垃圾分类为名的绿色风暴席卷全国。在人们看来,按照行业标准予以垃圾正确的储存、投放、转运直至末端资源化处理,垃圾也可兼具资源与经济双重价值。不过,本该为城市“瘦身”的良方,却在徐徐前行中偏离了初衷。
杭州城北,某住宅小区内,分类垃圾桶早已附上斑驳印痕。笔者环顾四周,只见绿桶、黄桶并列在前,走近一瞧,五颜六色的垃圾袋唱起了混搭风。事实上,尽管该小区已免费发放分类垃圾袋,但穿上新装的垃圾仍旧大同小异,黄桶内旧衣物、果壳、瓶酒瓶、菜叶根茎被随意掺杂成一团。而这样混居的垃圾,也被统一称谓为:“其他垃圾”。
此外,也有居民指出,“就算是分类好了垃圾,也无济于事啊!”住在该小区的王阿姨无奈得说道,“我们分门别类弄好了,但每天看到清运车全是‘一锅炖’地往里倒,这样不是白费功夫吗?”但在垃圾直运工人吴师傅看来,分好的、没分好的垃圾都得按照分类桶性质倒入清运车内,“名不符其实”也是无奈之举。
有人说,既如此,就实行积分奖励吧,与利益捆绑在一起,刺激居民的实施热情。现实是,随着政策红利渐行渐远,关乎垃圾的分类意识依旧跟不上宣传节奏。有人说,那就试行“实名制”吧,将家里垃圾袋上印上二维码,与市民信息相匹配,如此便可追踪垃圾源头。现实是,在“互联网+”的经济新常态下,个人隐私成了对抗这一措施的好砝码。
显然,不起眼的垃圾,被“低估”了。
救赎之道何在
于是,杭州再出杀手锏:法立于上则俗成于下。
近日,《杭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草案修改稿)》终露真容。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垃圾投放“任性”行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可据此进行责令改正。
“对不按照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行为,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属于个人的处以50元罚款,属于单位的处以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未按规定投放、收集、运输餐厨废弃物的,处以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将房屋装饰装修产生的建筑废弃物混入生活垃圾投放、运输或者处置且拒不改正的,个人将处以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单位则处于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但严法之下,新的难题随之而来。“‘徒法不足以自行’,关键是谁来执法。”不难发现,相关执法部门在被赋予律法的同时,倒逼而来的压力亦如影随形。如何执法,何人执法,不履行条例又该何以捍卫,这一连串的待解命题俨然成了新规落地的拦路虎。
在笔者看来,除了强制政策外,活用市场机制也不失为一剂治理良方。众多周知,垃圾,放错了的资源,其资源化经济属性往往被忽略。因此,仅仅依赖政府独唱大戏,难以吸引企业追逐资本蛋糕,更无法推进公众“我要分”的意识转变。
因此,“深入完善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引导企业成为治理主体,并巧用‘市场之手场’助推人们积极参与垃圾分类。”众多业内人士纷纷指出,垃圾分类重在形成一种习以为常的长效机制。通过专业回收公司对个体拾荒者进行规范化管理培训,以此实现垃圾经济属性的前期回收利用。其次,构建常态化的分类指导与监管体制,促进公众科学分类投放垃圾。再者,营造生活方式绿色化的社会氛围,从教育抓起,合理引导、鼓励公众进行垃圾分类的角色转变。
可以预见,未来,垃圾分类于杭州而言仍将面临重重挑战。而如何突出重围,从试点改革到示范城市,杭州仍在路上。
(文中加粗段文字来源于杭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