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锐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作者
从不同地区和鸡群分离到的NDV对鸡的致病性有明显差异。根据不同毒力毒株感染鸡表现的不同,可将NDV分为几种致病型:
①速发型或强毒型毒株,在各种年龄易感鸡引起急性致死性感染;
②中发型或中毒型毒株,仅在易感的幼龄鸡造成致死性感染;
③缓发型(即低毒型)或无毒型毒株,表现为轻微的呼吸道感染或无临诊症状肠道感染。
NDV的毒力分型必须进行生物学试验,即依据鸡胚平均死亡时间(MBT),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1CPl)和6周龄鸡静脉接种致病指数(1VPl)来区别。近年来,研究者在用试管内试验进行NDV的毒力分型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一种基于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将NDV分为强毒和弱毒的方法已日趋成熟。这方面的进展源于近10多年来对决定NDV毒力的分子基础有了深入的了解。NDV在复制过程中,功能上重要的F蛋白以其前体FO的形式被合成(只有FO被裂解为n和F2),这样子代病毒才有传染性,而这种裂解是由宿主细胞的蛋白酶介导的。NDV强毒在细胞培养上能产生蚀魔,而弱毒不能产生蚀斑,这是由于该宿主细胞缺乏裂解弱毒FO的蛋白酶。如在培养过程中加入*,则弱毒也能复制并产生蚀斑。研究表明,强毒和弱毒的主要差异是在FO的112—117位氨基酸基序即裂解位点上。所有NDVF蛋白的116位(F2蛋白C端)均为*(R)。所有低毒力毒株117位(Fl蛋白的N端)均为*(L),而113位有另一个碱性氨基酸。相反,所有强毒和中毒株117位均为苯*(F),除了113位和116位外还有115位和112位两个碱性氨基酸。因此决定NDV致病性的机制与流感病毒相似,主要是F蛋白裂解部位的氨基酸基序。强毒含有多个碱性氨基酸残基,裂解带这种结构FO的蛋白酶广泛存在于不同宿主组织和器官的各种类型的细胞中;而弱毒不含有多个碱性氨基酸,裂解带这种结构的FO需要*样酶类,它们只存在于呼吸道和消化道上皮细胞等少数类型的细胞中。所以弱毒只引起局部感染,而强毒则会造成致死性全身感染。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对鸡表现高毒力的毒株,裂解部位基序的zui低要求是—113RXR/KRxFll7。117位的苯*对强毒是必需的,这一点的原因尚未搞清楚。
单克隆抗体(MAb)可以检查NDV毒株间微小的抗原差异,用一组不同的MAb可以将NDV不同的毒株和分离物划分为不同的群,处在同一群中的病毒具有相同的生物学和流行病学特点,在流行病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但是近年来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确定NDV的基因型和遗传发生关系,以追踪感染的来源和传播范围比用单抗更能得出肯定的结果。根据NDV毒株F基因的序列、特定的酶切图谱和F蛋白可变区氨基酸残基变化,可将它们分为9个基因型,基因I型主要为从水禽或鸡分离的无毒株,基因Ⅱ~Ⅳ型为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50年代后期*次大流行期间分离到的毒株,基因V型和Ⅵ型是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第二次大流行期间出现的毒株.基因Ⅵb亚型是80年代鸽源的第三次大流行中出现的病毒,基因Ⅷ型和Ⅶ型分别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出现。其中,基因Ⅳ型是中国*的基因型,这一型包括中国的标准强毒株F48。在时间、地理、抗原或流行病学上相同的毒株往往分在同一个基因型或基因亚型,在遗传发生树上形成一个特殊的系或分支,这对估价NDV的流行病学和局部传播有重要价值。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ND流行的大致情况是;在一些地区有基因Ⅷ型和Ⅳ型引起的散发流行,基因Ⅵ型病毒在流行中出现的频率更高些,引起暴发流行的优势基因型是Ⅶ型,包括引起大数鸡群和鹅群暴发ND的基因Ⅶd亚型。
全年征稿/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hbzhan@vip.qq.com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1、凡本网注明"来源:环保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保在线,转载请必须注明环保在线,https://www.hbzhan.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2、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 3、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