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焚烧项目陆续上马 飞灰处理三大迷局待解
“我国已运行的231座垃圾焚烧厂纳入国家重点监控企业不足总数的40%,通过企业自行监测信息平台公开信息表现差。”这份日前发布的《231座生活垃圾焚烧厂信息公开与污染物排放报告》让垃圾焚烧问题再次成为近期讨论的热点,《报告》指出,全国垃圾焚烧厂污染物排放普遍存在超标行为。
在垃圾焚烧产生的各种污染物中,飞灰由于可能含有二噁英、可被水浸出较高浓度的Cd(铬)、Pb(铅)、Cu(铜)、Zn(锌)和Cr(镉)、Hg(汞)等多种有害重金属物质和盐类,被认为是垃圾焚烧运行过程中,需要被重点关注的对象。伴随着垃圾焚烧项目的不断上马,飞灰处理面临的迷局也亟待解开。
迷局一:产生与消纳不对称,隐忧重重
截止2015年4月,我国筹建、签约、在建和已经投产的垃圾焚烧场共规划处理垃圾每天466955吨,总计每年1.71亿吨,比“十二五”规划预期的每年1.1211亿吨超出了50%多。据报道,2014年全国653个设市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1.79亿吨,如果不计非城市数据,截止2015年5月,全国规划焚烧比例已经达到95.8%(1.71/1.79)。
与垃圾焚烧项目日益增加相伴而生,飞灰产生量也与日俱增。据统计,去年垃圾焚烧量为6811万吨,飞灰产生量已高达395万吨。住建部环境卫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徐文龙指出,我国垃圾焚烧产生的飞灰处理量与产生量严重不符,目前至少有50%的飞灰未得到妥善处理。飞灰已经成为生活垃圾焚烧全过程污染控制和风险管理中为薄弱的环节。
内蒙古正唐环保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魏秀玲表示,“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焚烧技术目前还处于摸索和经验积累阶段,对焚烧飞灰的无害化处置还未得到足够重视,缺乏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符合国情的飞灰无害化处理工艺和设备。”目前,固化后进入危废填埋场和稳定化后进行卫生填埋是两种使用较为广泛的处理技术。但危废填埋能力仅为飞灰产生量的50%左右,而已建的卫生填埋场已有50%左右在超负荷运转。因此,对于飞灰的妥善处理,无论是危废填埋还是卫生填埋在未来均将受到限制。产生量与处理能力的悬殊是目前飞灰处理的难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