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的第三个五年眼看已经快要结束,能源转型已经走到十字路口。世界能源发展到今天,面临着资源紧张、效率低下、区域发展不均和环境污染等严峻的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美国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提出了“能源互联网”的概念:“我们将需要创建一个能源互联网,让亿万人能够在自己的家中、办公室里和工厂里生产绿色可再生能源。多余的能源则可以与他人分享,就像我们现在在网络上分享信息一样。”
顾名思义,能源互联网是一种能像分享信息一样自由、开放地分享能源的模式。根据清华大学信息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曹军威的定义,能源互联网在于构造一种能源体系,使得能源能像互联网中的信息一样,任何合法主体都能够自由接入和分享。从控制角度看,在于通过信息和能源融合,实现信息主导、控制的能源体系。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和实践能源互联网战略。2008年,德国提出E-Energy计划,旨在打造新型能源网络,在整个能源供应体系中实现综合数字化互联以及计算机控制和监测的目标;同期,美国提出FREEDM网络,研究未来大量发展分布式发电可能会引起的电网不适应性的对策。
世界银行的原能源专家罗伯特•泰勒曾说过:“我从事能源行业已经有40年的时间了,我觉得接下来的几年将会见证许多巨大的改变,整个商业的模式也会改变,运营的模式也会改变,同样我们也会有更加的运营。特别是智慧能源在中国发展非常好,在美国也是非常有活力的一个行业,我个人对这一块非常看好。”
在新一轮能源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浪潮中,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具有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正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影响。在这样的形势下,大力发展智慧能源产业是我国能源战略的必然选择。
4月17日,国家能源局召开互联网工作会议,五大发电集团、三个电网公司、神华集团、几大民营互联网巨头及研发机构、高校等就能源互联网的定位、内容等问题进行探讨。之后在6月份正式确立了《能源互联网行动计划大纲》和12个支撑课题,其目标是建立新的能源利用体系,推动生产、运输、消费和相关政策措施的链式变革。
10月16-18日,中国能源互联网大会在杭州浙江世贸展览中心举行。来自韩国、德国、美国等多个国家及世界银行的能源领域专家,与地方政府领导及相关企业代表聚首杭州,畅谈能源互联网、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
10月19日,有消息称,由国家能源局牵头、工信部等参与制定的《互联网 智慧能源(能源互联网)行动计划》初稿已拟定完成,进入征求意见阶段。发电企业、新能源企业、电网企业、互联网企业及科研院所等能源互联网生态圈内的各方参与者都会参与意见讨论。“(出台)时间尽可能安排在年底,目前正在争取各个部委的支持。”一位参与行动计划子课题研究的知情人士称。行动计划正式出台后,将选取不同地区,进行技术、政策、商业模式等不同层次的创新试点。
“能源互联网的定义分为三方面,一是多能融合、多能协同的能源网络,第二块是信息物理的能源系统,第三块是创新模式的能源运营。”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副院长高峰认为,能源互联网的三重内涵关系密切,要实现基础设施建设,从多种能源协同的角度来实现能效大化、清洁能源优化的目的,就要涉及信息物理的能源系统。除此之外,能源互联网和智能电网的大区别在于,能源互联网是以价值而非技术展示为出发点。除了社会价值外,还要考虑经济价值,给新的市场和产业提供支撑。
尽管此前业内对能源互联网的内涵和外延存在较大异议,但各方正在聚焦。无论是传统能源企业、新能源企业、新能源车企业、互联网企业都在积极布局能源互联网,抢占入口。以分布式微网、储能及新能源车充电桩建设为代表的基础设施类企业,以大数据分析、配电网自动化为代表的电子信息类企业及能源服务类企业的市场表现格外突出。
地方政府也正在行动起来。比如,四川省政府办公厅6月份下发了《四川省2015年“互联网 ”工作重点方案》,提出在制造、农业、能源、金融等多个领域推进“互联网 ”。其中在能源领域,四川省政府将和清华大学推进能源互联网,在成都天府新区设立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和能源互联网创新产业园区,并设立能源互联网产业发展投资基金。重点包括城镇智能配网建设、新能源汽车、能源市场化改革、能源互动交易平台、能源互联网大数据分析及应用等。
“能源互联网分两个维度,个维度是能源生产、配送、消费模式的改革,第二个是能源体制市场改革。两条时间轴分别进行,看起来各不相关,但其实是紧密相关。”信达证券能源互联网研究员曹寅称。电力改革、油气改革的顺利推进将为能源互联网的发展释放制度红利,反过来,能源互联网的建设和发展也能反向推动能源革命、撬动能源革命。
根据曹寅预测的能源互联网时间轴,2016年-2020年将是能源互联网发展的初级阶段。他称,未来五年将产生大量基于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及其它交通电气化的,基于智能电网、燃气管网大量建设的新的能源生产模式。2020年-2025年,能源互联网进入中级阶段,基于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储能、普遍化的电力需求侧管理,基于别存量电动汽车的能源生产、配送和消费新模式形成。2025年-2035年,新的能源生产、配送、消费价值链将实现对老价值链的大规模取代。届时,电动汽车及其它电动交通工具将在产量和增量上取代燃油交通工具,储能普遍化,分布式能源网络开始与集中式能源网络分庭抗礼。
站在又一次工业革命的十字路口,中国不能像上一次那样固步自封不思进取。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只有勇于迎难而上抢占新技术的高地,才能在化的浪潮中屹立不倒,成为新时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