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保在线 环保示范】近年来,海南省三亚市在全国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工作,共推出18个“双修”项目,着力整治城市发展乱象。在多方携手共同努力下,“河水变清,秃山复绿,公园成串,绿廊遍布,步道相连”成今日三亚城市环境的真实写照。
“在海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和实现旅游岛建设发展目标的冲刺阶段,我们要充分发挥海南生态环境、经济特区、旅游岛“三大优势”,加快创新海南、绿色海南、智慧海南、健康海南的发展,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海南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支撑海南科学发展,绿色崛起。”海南省政协副主席、科技厅厅长史贻云说到。
海南作为我国的旅游大省,其一直都是生态环保领域的“优等生”,并且多年以来海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创新工作,力争科技成为海南绿色崛起的新引擎。而作为优等生的佼佼者,海南省三亚市更是将环保提升至战略层面,多方联起手来,共同捍卫碧海蓝天。
从去年起,三亚在全国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以下简称“双修”)试点工作,着力整治城市发展乱象,对久治不愈的“城市病”实施“根除术”。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管理能力得到提升,百姓共享生态环境的“获得感”不断增强。
坚守民生 推进“双修”项目
三亚共推出18个“双修”项目,东岸湿地公园项目是三亚“双修”重点项目之一。据相关人员介绍:“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个占地1066亩、水陆各一半的“三亚之肾”三亚东岸湿地公园一度成为黑臭水体。”为了还绿于民,三亚市委、市政府决定结合城市“双修”项目打造东岸湿地公园,累计拆除17万平方米违章建筑,将防洪道从5米扩宽到47米,将东岸湿地公园打造成集湿地生态环境修复、城市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湿地公园。
“不管是生态修复还是城市修补,三亚坚持把民生放在首位,把城市作为整体公共产品来精心打造,直接受益者是百姓。”三亚市长吴岩峻说。通过将生态作为城市灵魂引入城市治理和规划建设,三亚重构城市生态空间,注重构建山、水、林、田、湖、海、湿地等为一体的城市生态大格局,系统性地解决山体破坏、水系不畅、海岸侵占、城市绿化不足等问题,让百姓共享生态民生。
多方携手 探索网格管理
三亚水系发达,河湖纵横。全市11条溪河独流入海,结成与每个百姓休戚相关的民生之网。其中,水域绵长、支流众多的三亚河覆盖鹿城337平方公里的土地,人们在两河三岸繁衍生息的同时,也让这条母亲河逐渐患上“城市病”。然而,有因为治理水患涉及水务、住建、环保、林业、农业等多部门,单位之间权责交叉,时常让河道治污陷入九龙治水、治而无功的尴尬境地。
如何明确责任主体,破解“共吃大锅饭”的治理壁垒?2015年,三亚东河、西河流经的天涯区和吉阳区提出“河道网格化”的创新管理模式。横向上由区海洋渔业水务局牵头环卫、城管、住建、发改、农林、旅游文体、交通安监、财政等部门,纵向上由区主要领导、村委会干部形成治水“首长责任链”,各有分工、各具使命,协同推进三亚河综合治理工作。由区领导抓协调、督查、组织,每一段河道都落责到人,过去可以推的事情,现在推也推不掉。在天涯区海洋渔业水务局局长邢孔宗看来,“河道网格化”正是三亚探索“河长制”的重要尝试。
解决水患 “海绵城市”
“过去的三亚城区逢雨必涝,马路成河道,汽车变小船,行人忙捉鱼。”三亚居民老李介绍说。为了解决城市内涝,三亚邀请50多名专家将海绵城市建设的蓝图逐一铺开。其中,解决“水缺、水忧、水患”是重点。
城市会“喝水”,内涝自然就少了。为此,三亚将20.3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作为重点,引入德国技术,对道路、公园、学校进行“海绵化”改造,相继完成海绵设施、海绵型道路、河道综合整治、生态湿地、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等6类219个项目。经过建设,“绿色道路”“花园学校”“蓄水公园”成功融入三亚的城市景观,促进了雨水收集、净化、调蓄与回用,实现了河道畅通、水系相连,提升了城市蓄水防涝能力。
目前,三亚已完成受损山体修复11.7万平方米、海岸带整治15公里,也让4万多株补植的红树林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到2020年,三亚将实现城市建成区50.6%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生态修复,“修”出绿水青山;城市修补,“补”齐城市短板。截至目前,“河水变清,秃山复绿,公园成串,绿廊遍布,步道相连”成了今日三亚城市环境的真实写照,让绿、让路、让景、让海于民的承诺得以实现。
(参考资料:科技日报/史贻云、南国都市报/李梦瑶、新华社/凌广志 郑玮娜 涂超华、 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