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资料显示,北京2013年用水36亿立方米,其中20多亿来自地下水。另一组数字显示,北京10多年来超采的地下水超过56亿立方米,相当于抽干了2800个昆明湖。超采数十年,北京已处在一个2650平方公里的大漏斗上,被列入地面下沉城市之一。
京城多年超采地下水将获补充
作为水资源严重匮乏的特大城市,北京多年来被迫超采地下水以满足城市发展需要。南水北调来水进京后,北京超采地下水将有望获得“回补”,首都生态用水总量将显著提升。
来自北京市南水北调办公室的消息称,中线工程通水后,年均将有10.5亿立方米水送至北京。届时,南水北调来水将成为北京“主力水源”,而北京大部分自备井也将逐渐关闭。
“这不仅能让北京应急水源地‘休养生息’,还可对地下水进行天然回补和适当的人工回补,有效遏制地下水水位下降趋势。”北京市南水北调办主任孙国升说。
同时,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张彤认为,南水北调来水的注入,将给北京注入新的“血液”,缓解其生态环境压力。“过去北京每5杯水里,地下水占了两杯半,南水北调来水后,5杯水里的地下水只需要1杯半,地下水超采问题将得到改善。”
据悉,北京目前已通过“南水北调来水进京及配套工程后续规划建议”,提出将在密云、怀柔、顺义、平谷、昌平、房山等地实施地下水储备,旨在为城市河湖补充清水,返还农业和生态用水,改善首都生态环境。
近10年来,北京以年均21亿立方米的水资源量,维持着36亿立方米的用水需求。与1998年相比,目前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位下降超过12米,地下水储量超采约65亿立方米。
然而,就在北京地下水因南水北调喜获“福音”之际,一幅严峻的地下水污染“地图”正缓缓铺就开来。
严峻的地下水污染“地图”
公开资料显示,地下水占我国总供水量的20%,尤其是我国北方主要水源。北方地区大概65%的生活用水、50%的工业用水和33%的农业灌溉用水都来源于地下水。在华北地区,这个比例则达到75%。地下水可谓是关乎国民生计的大事。
30多年来的超采和污染,让大部分城市地下水水质下降。2013年形成的《华北平原地下水调查评价》显示,华北平原一半的地下水都已受较重污染,污染物包括无机盐、有机难降解物以及重金属;可以直接饮用的一类水只占22%。
据国土资源大调查计划项目《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其中明确: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综合质量整体较差,几乎无Ⅰ类地下水。其中,直接可以饮用的Ⅰ—Ⅲ类地下水仅占22.2%,且沿地下水流向下游逐渐变为以Ⅳ类地下水为主,至中部平原下游和滨海平原主要分布为Ⅴ类地下水。这说明在华北平原人口稠密地区地下水污染已经到了一个很严峻的地步。
长期以来,地下水污染因为其自身的隐蔽性,以及生活中并鲜少由于地下水污染导致典型的恶性事间发生,因此地下水污染并没有进入公众关注的视野。
然而,近年来,由于河北沧州“红豆局长”事件、山东潍坊企业地下排污传闻等,地下水污染问题开始受到和民间的关注。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长期以来一说到污染问题,人们往往把关注的目光更多地投向空气、地表水、土壤污染等,事实上,在“先污染后治理”发展思路指导下,在“唯GDP论”发展宗旨下,地下水受到的污染与我们的空气、地表水、土壤受到的污染同样严重,并且在治理方面,地下水污染治理要比空气、地表水、土壤污染治理,更难上百倍千倍。可以说当前我们面临的地下水污染已经极其严重,而未来对其治理将更加旷日持久。
马军介绍,地质部门对地下水污染有一个初步调查结果,这可以说是目前我国地下水污染情况的一个“地图”。该调查显示,我国90%城市地下水不同程度地遭受有机和无机有毒污染物的污染,“三氮”是为普遍的地下水污染物,尤其是在农村和农业种植区,亚硝酸盐、硝酸盐和氨氮都存在普遍超高的现象;其次即是重金属污染物,珠江三角洲主要是铅超标、淮河流域则是镉超标、华北平原是砷超标、长江三角洲则是铬超标,主要分布在城市和工矿城市。
另外,通过对比《2013中国国土资源公报》与之前两年同类《公报》后发现,我国地下水水质仍在逐步变差,地下水污染日益严重。2013年《公报》显示,我国地下水水质较差和极差两项的占比达到59.6%,超过了水质呈优良、良好、较好三类所占的比例。而2011年和2012年,较差和极差级水占比分别为55%、57.4%。
马军说,中国地下水污染已经到了不得不正视、不得不从根本上遏制的时候了,再不治理,不仅是农村地区,城市也将难有清洁的水源。
如何撑起“保护伞”
为有效缓解地下水污染困境,众多专家纷纷建议道,首先,应严格立法控制开采,完善地下水管理体系。
完善地方法规,实行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努力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所有关于地下水监测、研发、利用及保护的活动,都必须依法进行。凡因饮用水供应或生产过程中需开采地下水,必须事先向管理部门提供详细材料,包括地质资料、测量数据、生态风险评估报告、施工计划和补偿方案等。对水环境污染的治理工作要做一个长远的规划,有步骤、有重点地解决水环境问题。要通过多种途径,以多种形式不定期地进行以“环保”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公众树立一个对水资源尤其是地下水资源正确的认识观念。
其次,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
增强全民环保意识,兴建地下水库,大力提倡节约用水新技术。对于重大的生产项目,一定要做前期水资源的论证评估,特别是对地下水资源的需求,应当把用水需求当成制约项目的重要因素。农业是耗水的“老大”,消耗掉全世界水需求的约80%。农业又是“浪费大户”,它所消费的水中,有约6o%会流失、蒸发。而有至少1/3的灌溉采用地下水,这些地下水往往是的淡水。可在田间地头设置蓄水池,农户根据耕地面积和作物需水情况确定蓄水量。蓄水少了不行,少了不够用;多了也不行,多了排不出去。同时提倡一水多用,以地表水或浅层地下水代替地下水用于农业用水方法。
此外,还应建立地下水水质监测网,加强水质监测系统。
积极开展地下水水质监测工作,建立健全水质监测站网,定期监测地下水水质。定点监测与大范围内水质普查相结合,特别对重点污染地区进行重点监测,系统掌握区域地表水、地下水水质的污染发展变化及动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