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水期将持续保持蓄水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在即,来自丹江口水利枢纽管理局水库调度中心的消息称,丹江口水库水位缓慢攀升,枯水期将持续保持蓄水,以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调水量。
湖北省水文局发布的实时数据显示,29日8时,丹江口水库水位再创新高,增至160.51米,蓄水量达到建库以来高值202.38亿立方米,这是丹江口水利枢纽建成以来,水位高、蓄水量多的一次。
根据规划,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今年将正式从丹江口水库向北方缺水地区调水,一期工程将为河南、河北、天津和北京年调水95亿立方米。目前的蓄水量已基本能满足这一工程今年冬季至明年汛期的调水需求。
据丹江口水利枢纽管理局水库调度中心水调科科长胡永光介绍,受汉江上游来水减少影响,近期丹江口水库进入枯水期,水位增长趋向放缓,入库流量很难超过1000立方米每秒。长江防汛抗旱总指挥办公室指令,丹江口水利枢纽依然控制发电流量,目前,其出库流量稳定保持在400至500立方米每秒。
众所周知,南水北调,水质决定成败。而在这背后,水源地所付出的,不仅是缘于安土重迁的不舍,也有经济转型阵痛后所带来的心酸。于是,在南水北调即将解渴京津冀之际,也让我们将视线拉回到这些偏隅一角的小城镇,试图感受深藏于甘冽“南水”背后的艰辛。
被南水北调改变的小城
名不见经传的淅川,事实上已为这项仅次于三峡的新中国大型水利工程准备了半个世纪。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为修建丹江口水库,淅川历时20年移民20.2万人;进入新世纪,随着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以及渠首水利枢纽工程修建,淅川再次移民16.5万人。
同时,因身处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和首渠所在地,淅川无疑是整个中线工程重要的水质守护者。当这项“天字号工程的重要任务”与一个正处级小县城遭遇,后者的政治经济运行模式逐渐被颠覆和重建。对此,淅川的干部们别无选择,因为“这是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要水源区、淹没区和渠首所在地,淅川境内水源区面积为2616平方公里,水库水域面积506平方公里,占丹江口水库水面的48.3%,更是南水北调水质保护的核心区域,也是水源地安全保障区。
南水北调,水质决定成败。淅川主政者的压力可想而知。“进入‘后移民时代’,我们把‘保水质迎通水’作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确保一池清水入库。”淅川县委书记马良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不过,这也改变了淅川的经济发展模式。
来自当地政府消息显示,自2003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启动以来,原本以工业为主导的淅川对南阳泰龙纸业等338家造纸、冶炼等企业实施了关停并转。另外,对于新上项目,淅川执行着几近严苛的审查,对于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符合水质要求的,一律不批,先后否决了40多个存在污染的重大项目。为此,淅川县财政收入一度下滑40%。
“原来淅川在南阳各个县区的经济排名是很靠前,不过,现在淅川已经被其他县超过了。”淅川县政府相关工作人员感慨,“领导总强调,淅川是在没有得到任何经济补偿的情况下,关停了这些企业。其实他很清楚,这相当于砍掉了淅川的主要经济增长点。但他是一把手,得顶着。”
失去这些利税大户的同时,淅川还有一些不得不支出的费用。
1997年,为了解决库区群众生活问题,淅川提出“开发水面,水兴淅川”战略,制定了“百里万箱下丹江”的网箱养鱼发展目标。截至去年6月,丹江口库区淅川境内共有网箱41729个,涉及养殖渔民1.2万人。
虽然网箱养鱼产生的残饵、粪便会被库区野杂鱼和各种水生生物再次利用,但仍会增加库区水中的氮、磷含量,对水质造成一定危害。于是,淅川县政府不再允许渔民网箱养鱼。为保证渔民的生活,淅川县贷款一个多亿,专门用于网箱养殖户的补偿。这相当于淅川县2012年全县财政收入的近两成。
“多亏有库区耕地占用税等十多亿元的国家补贴,淅川县政府才得以运转正常。随着后一笔库区耕地占用税去年入库,现在县领导班子坐在一块谈起钱的事,各个不停抓头。”淅川县政府相关工作人员透露,虽然国家在水质保护方面有资金支持,但仍避免不了一些计划外支出,“比如国家出钱,在各个乡镇建了污水处理厂,但厂子建成后的运行费用谁来出呢?”
为保水质禁种黄姜
无独有偶的是,作为南水北调中线重要水源地的丹江口水库,一场经济转型实属势在必行。
在有“亚洲天池”美誉的湖北丹江口水库库区,每年可给每个农户带来数万元收益的黄姜种植业被政府取缔,而一种并无经济价值的植物美人蕉,却在当地如雨后春笋般被种植成片。
原来,黄姜种植业虽在当地是一种惠及上万农户的传统产业,但其生产与加工对丹江口水库水质有潜在的威胁,而美人蕉发达的根系,可分解净化居民区地下管网收集来的污水中的污染物。
“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其水质的好坏关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成败。”湖北十堰丹江口市南水北调局局长张正有表示,种植美人蕉是丹江口库区各地政府正在大力推广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一部分。
在离丹江口水库大坝不远的计家沟村谷庙岭移民安置点附近,居民区污水处理系统内的美人蕉,苍翠欲滴,长势茂盛。
丹赵路办事处党委书记谢志勇介绍说,这一污水处理项目已通过环保部门专业调试。移民区的生活污水通过统一收集后,先后经过调节池、沉沙池、厌氧池进行预处理,再由美人蕉等植物的根系分解污水中有害物质。这种“神奇”的水污染处理方式,主要是为了解决汉江流域农村人口散居带来的污染威胁。
流经陕西、湖北的汉江,是长江的大支流,不仅水资源丰富、而且水质优良。为缓解北方多个省市的水资源短缺,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在其中游修筑丹江口水库大坝,以拦蓄江水。
2005年,中国政府将大坝进一步加高,全面实施南水北调工程。今年,这一世界上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将正式通水,向北方河南、河北、天津和北京等地供水。
为确保丹江口水库的水质,实现“一库清水永续北送”,中国在累计从库区向外移民38万的基础上,正全力改变库区居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强水源地生态环境的保护。
环保部数据显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湖北、河南、陕西等地近年来累计关停1000多家污染企业,同时,中国还在这一区域投巨资专项进行水质污染防治和水土流失等相关防治。
国务院去年批复《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今年出台《南水北调工程供用水管理条例》,对水源地的水质保护提出更高目标。2015年末,确保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在二类,直接入库的主要支流不低于Ⅲ类,入库河流全部达到水功能区目标。
核心水源区湖北十堰市委书记周霁介绍,十堰市污染治理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各项指标均超过全国水平,十堰正成为全国污水处理设施密集的地级市。根据国家、省、市34个水环境监测断面常年监测,十堰境内汉江干流及丹江口水库水质状况总体良好,稳定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二类及以上标准。
目前,十堰境内仍存在神定河、剑河、犟河、官山河和泗河等5条城市纳污河,水质虽有明显改善但仍未达到理想标准。
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这些穿越城镇的河流之所以多年来污染难治,与多年来污水管网铺设滞后、生活污水处理不到位有着直接关系。
为根治这一难题,从2006年起,中国政府就开始在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开展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初步改变了水源地污水、垃圾直排和水土流失的状况。
在此基础上,中国继续加大库区环境治理力度,共安排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工业点源及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水质监测、排污口整治等10大类445个项目建设,总投资约120亿元人民币。
湖北省南水北调局副局长王延军表示,南水北调通水在即,为确保南水北调中线调水水质安全,丹江口库区近期的重点是将针对不达标河流进行综合整治。
他介绍说,目前有关专家正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建立科学、长效的生态补偿机制,用于库区生态建设和水质保护,确保库区水污染防治项目正常运营,实现“一库清水永续北送”目标。
结语
秋风拂过,垂柳摇曳,要“水清”也要“民富”。诚然,徜徉在生态经济化的“绿色跑道”上,也为南水北调水源区打开了一扇“突围”县域经济的“天窗”。
“建设渠首生态经济示范区,是淅川趟出的一条兼顾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淅川县县长赵鹏说,“‘后移民时代’的淅川,要清水也要富民。”
由此,水清民富既是实现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亦为南水北调水源地责无旁贷的历史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