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下河还是被动下马 环保局长缘何遭口诛笔伐
“我现在用手机连新闻都不看了,就关心济南空气质量。新闻不刺激,数据才刺激。半夜里看着数据越来越高,就吊着心等着第二天挨批。”
“这次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计划’与之前所有战霾联动计划都不同,你看领导架构,是不是和从前大不一样?这个数据,我们争取保持到年底。到明年,这个数字会进一步加大。”
以上都是山东省济南市环保局局长高立文说的,这是一个压力山大的局长,也是众多令人钦佩的环保局长之一。
因为环境恶化,环保部门和环保局长屡次成为民众口诛笔伐的对象。媒体关于“环保局长”的报道源源不断,且多以负面消息为主,也难怪引起民众的情绪。
日前,江苏省句容市发改经信委一科长朱某因涉嫌在污染企业关停等补贴项目申报过程中受贿131万元,被句容市检察院以受贿罪依法提起公诉。浙江省海盐县环保局此前也被曝出腐败窝案。慈溪市环保局三任环保局长都先后落马。2013年,安徽省检察机关共立案侦查环保领域大案窝案133人,同样在2013年,广东省检察机关查处了一批危害生态环境职务犯罪典型案例。
从去年温州20万邀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开始,“邀请”当地环保局长下河游泳的消息便屡见报端。有人沉默,有人辩解,但从多地环保腐败窝案频发,执法者成违法者保护伞的情况来看,公众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并没有找错人。
从主观上来看,环保局腐败滋生与干部自身素质有关。环保局利益链条多。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环保局长意志发生动摇,开始追求物质享受,认为小贪小污,不算什么,人人都是这样做的,自己不做太吃亏,盲目跟从,后越陷越深,偏离了一个合格环保局长的轨道。
从客观上来看,一是与权利过分集中有关。近年来,环保部门在行政审批、排污许可证管理、环保执法、行政处罚、排污费征收、环境监测、环境监察等方面的权利越来越大,环保局长利用这种“特权”借机吃、拿、卡、要,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事好办。权力寻租因此产生。二是公民参与度不足。环境好不好,群众是直接的感受者,因此有发言权。而在我国现行的环境管理体制中,却是环保部门的监测结果说了算,公众参与度低。公众的监督作用不能发挥。
“下河”还是“下马”,这是各地环保局长都应当思考的关乎民生的大问题,也是民众需要擦亮双眼瞩目的关乎生存环境的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