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老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这样的发展中,生态文明建设被逐渐“忽略”。如今,被“忽略”的生态环境开始“反击”,迫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其重要性,越发需要建立发展与生态和谐与共的新文明。
全面深化改革元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采取了一系列战略措施,“靠山护山靠水护水”,加大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力度,使我区在经济发展稳步前进的同时,有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环境违法“零容忍”
“新疆进一步加大环境监管执法力度。持续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全疆共出动20819人次,检查排污单位7526家,排查饮用水源地150个,查处环境案件473件,停产整治43家,取缔关闭15家企业。”近日,在新疆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相关工作人员如是介绍。
新疆环保厅厅长杜力洪·阿不都尔逊指出,新疆环保厅、监察厅、中国银监会新疆监管局等多部门联手,对环境违法问题突出的8家企业负责人进行了集体约谈,提出限期整改要求。同时,对环境容量超载区域实行限制性措施。坚持把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作为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各地对2014年减排工程严重滞后的14家企业分别实施了挂牌督办和限期整改。开展了排污许可证核发试点工作。
据了解,2015年新疆将推动新《环境保护法》的全面落实,全力推进生态环保体制机制改革,继续强化环境监管执法,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并加大生态和农村环境保护力度。
2015年全国“两会”上,生态文明建设成为聚焦点,新疆也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新疆环保厅牵头起草了《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会同自治区发改部门完成了《新疆生态环境功能区划》修改完善工作。启动伊犁、昌吉、阿克苏等5个地州生态环境功能区划编制试点工作。乌鲁木齐市启动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
此外,积极推进环评体制和环评审批制度改革。自治区环境保护咨询中心平稳改制。自治区将9大类21项贴近民生、环境影响较小以及列入纺织服装产业“三城七园一中心”的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权限及竣工环保验收许可权限下放地州市。
水,生命线
有水才有绿洲,有水便成绿洲,水是新疆的生命线。然而,新疆的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有限的水资源与生存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新疆水资源主要依托冰雪融水,冰川融水占地表径流量的25%—30%。2014年3月,自治区建立了天山一号冰川保护区域,叫停一切冰川旅游活动项目,多措并举,全力保护冰川水资源。
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实施以来,源流向塔河干流多年累计输水42.62亿立方米,输水结束了塔河下游河道连续断流30年的历史。塔河干流下游距主河道1公里以内的地下水位由至地面8米—12米回升到2米—4米,植被恢复面积达1333平方公里,植物物种由17种增加到46种,实现了“水流到台特玛湖,塔里木河干流上中游林草植被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下游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的规划目标。
大力推进重点流域、湖泊水污染防治。进一步强化伊犁河流域、额尔齐斯河流域等河流的污染防治,对流域规划进行修编;完成了中哈跨界河流联合监测。在博斯腾湖纳入国家首批8个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将赛里木湖纳入国家重点支持湖泊;启动了自治区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工作,设立了专项资金用于湖泊生态保护。
严格保护集中式饮用水源地。重点开展了全区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评估、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核查,完成88个县市282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的划分,确保饮用水源地安全。
大力实施生态环保项目。截至2014年,中央和自治区累计投入4.18亿元(中央专项资金2.48亿元,自治区本级专项资金1.7亿元),实施了以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生态修复与保护、污染源治理、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等为主的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建立健全湖泊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湖泊水质保持稳定并向好。
加快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区共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71座,处理能力为237.6万立方米/日,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9.4%。
从沙进人退到“人沙和谐”
在新疆,人与沙的关系被重新定义。2014年,新疆有773.3万亩沙化土地重新披绿。在与风沙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奇台县西北湾乡牧场村村民哈力买提眼中,这个数据直观的表现就是:2014年扬沙天气明显少了,降水多了,就连他家的羊群队伍都壮大了。“树种多了嘛日子就好。”哈力买提开心地说。
新疆防沙治沙办的数据显示,新疆沙化土地年扩展速度由104.2平方公里下降到目前的82.8平方公里。防沙治沙工作已进入巩固成果阶段,防治目标将由面积扩张转为质量提升,努力实现沙化土地零扩展的近、中期目标。然而,沙害的巨大阴影仍然笼罩在头顶,新疆与风沙的博弈从未间断也不可能停止。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在给的信中谈道:没有新疆的生态安全,就没有国家的生态安全。
事实上,早在1999年,新疆奇台县全面打响“黄沙阻击战”,人工造林,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农业节水、水土保持等农、林、水、牧各领域重点生态工程齐头并进。如今,在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上,已筑起了一道东西长65公里、南北宽3公里的“绿色长廊”。
来自新疆奇台县林业局的数据称,截至2013年,全县共完成人工造林73.9万亩,封沙育林100万亩,建立北部荒漠公益林管护站点5处,对489万亩沙漠戈壁荒漠林区实行全面管护。森林覆被率由2006年的5.83%提高到了7.45%。
可贵的是,面对漫漫黄沙,新疆人学会了换一种思维看沙漠,把“绿化”与“产业化”相结合,把“治沙”与“致富”相结合,实现了生态和经济同频共振。几年前,面对茫茫沙海,新疆于田县奥依托合拉克乡兰干吾斯塘村村民吾斯曼·克尤木除了茫然还有担忧,他拿什么养活一家老小?现在,他找到了答案。通过在沙漠里人工定植红柳,接种红柳大芸,仅此一项,每年收入近2万元。这个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红柳大芸致富村”。
在饱受沙害困扰的新疆和田地区,沙产业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当地充分利用沙区丰富的光热水土资源,突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重点,把防沙治沙生态建设与沙产业有机结合。目前,人工定植红柳32.96万亩,接种红柳大芸30.6万亩,先后引进国内药物开发有限公司,产品远销日本及东南亚。同时,这也是一个重新思考人与沙漠关系的新起点。
但是,生态保护意识是全民族的事,你我都需要树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