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生态品质之城,从不是一蹴而就。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让“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的温州重新焕发夺目光彩。
拆违,让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建绿,让百姓幸福感不断攀升;治水,再造山清水秀的靓丽温州。从岸上到河里,声势浩大的“五水共治”战役在温州全面“开战”:立机制、明责任,建管网、拦污水,清淤泥、净河岸,汇民心、齐聚力……一条条河流的“毛细血管”被打通,一条条黑臭河渐现碧波粼粼的曼妙身姿,水乡风情正走向明晰新常态。
再投资200亿元治水
3月20日,温州市治水办公布2015年该市“五水共治”的各项指标。在去年投资248亿元的基础上,温州今年将投入200亿元推进“五水共治”。
2014年,温州治水是个丰收年:“五水共治”完成投资248亿元,全省,9项关键性指标全省;水利投资128亿元,11项改革创新全省。2015年,温州“五水共治”总投资将达200亿元,完成1596个村的污水处理、289公里管网建设,基本消灭市区黑臭河;建设200公里生态河道、164座滨水公园、150公里亲水绿道。
当天,同步发布的还有《温州市“五水共治”标准体系》和《温州市河道生态建设技术导则》,其中《温州市“五水共治”标准体系》因收录与治水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国外标准2213个,其中现行的国家标准327个、行业标准768个、地方标准119个,堪称史上全治水标准。另外,此标准体系还涉及环保、水利、城镇建设、化工、电力等30多个行业。“该标准体系是一个动态体系,今后还将在‘五水共治’实践中不断完善。”温州市治水办主任王振勇说。
同步发布的《温州市河道生态建设技术导则》为浙江全省。省河道管理总站副主任何斐介绍说,温州水系发达、河流众多,共有大小河道14392条。以前,人们过于强调河道的防洪、排涝等功能,忽视了河道的生态功能,致使一些河道生态系统受到破坏。“河道生态建设技术导则对推动当地的生态河道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何斐说。
五水共治怎样算合格?
据介绍,《温州市“五水共治”标准体系》是将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国外标准全面收集,并按照相关标准的内在联系予以科学编排,形成一个标准的有机体系,这为我市今后一段时间内河道生态建设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提供技术支撑。该体系共收集各类标准2213个,其中现行的国家标准327个,行业标准768个,地方标准119个、国外相关标准605个等,涉及环保、水利、城镇建设、化工、电力等30多个行业。“该标准体系是动态的,接下来我们将把温州即将推行的4个标准纳入进去。”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人介绍道。
目前,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川浦河道生态建设等,就是按照该《导则》进行的,在保持原来河道生态的情况下,对其进行河岸治理,让水变得更清,两岸变得更美。“接下来温州的河道生态建设都将按照《导则》来进行,建成后的也将根据《导则》来审核,河道生态建设将更加科学化。”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这两个文件将对今年“五水治水”工作起到技术性的指导。2015年温州市“五水共治”完成总投资将达200亿元以上,为1596个行政村建立截污纳管,建成6座污水处理厂,建设289公里污水管网;深化两河治理,市区将基本消灭黑臭河,市区15个站点基本消灭劣五类水质;水岸同治,以沿河城中村为中心,对旧厂房、旧市场、旧桥梁、旧小区进行改造;建成164座滨水公园、150公里亲水绿道。
另外,温州即将出台的《温州市河道整治及长效管理责任追究办法》,用以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对河道整治和长效管理责任的落实。
“科技治水”成效初显
生活污水进去饮用水出来,生态清淤技术使河底淤泥自动分离提炼,处理污水不用电还能“生产”肥料…,近日温州市科技局对外公布,温州通过整合专家学者、高校平台等资源,将新科技成果对接“五水共治”难题,成效初显。
众所周知,“五水共治”,治污是一大重点。其中,农村污水处理因涉及面广、所需资金大,成为“老大难”。去年6月,位于珊溪库区的文成东污水处理厂通过垂直流人工湿地处理工艺,低成本、率地处理污水,出水达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三类标准,可供饮用水水源。
经过生态氧化池、泵池、垂直流人工湿地等多个环节,终进入出水口景观池,通过一个阻隔板流入泗溪支流。出水口边的池子如同公园景观水池,睡莲懒卧,吸引了大量蜻蜓来戏水。
治污过程中,河底淤泥何去何从是世界难题。永嘉县采用一种生态清淤及干化一体化清淤技术,大规模生态清淤无需堆场、装备移动方便、脱水淤泥便于资源化利用、综合成本低,目前该工程在瓯北罗浦礁河后浦段实施。
永嘉县治水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与传统清淤办法不同,后浦看不到挖掘机和运泥车,甚至没有淤泥洒落。清淤船上的泥浆泵将河底的泥水混合物吸进管道后,沿着管道输送到几百米外的淤泥干化处理场,经过机器“分拣”垃圾,再将泥浆通入场内的浓缩箱进行水泥分离,使水和淤泥完全分离。后,余水直接达标排放或作为中水回用,湿淤泥被送入淤泥混合处理设备脱水后变成干泥。
通过市场运作,温州还将不断激发民间资本和第三方服务机构投身治水领域,开启科技结合商业运作的治水新模式。目前,全市已有20多条河道采用强化微生物修复技术和治理模式,河道黑臭现象逐渐消失,这些河道治理基本由环保科技公司承接。
2014年7月,温州便早已成立市“五水共治”技术服务团,35家技术支撑单位、206名技术服务专家、75项适用技术构成首批技术智库。今后,温州将依托先进科技建设“智慧治水”平台,推行科技治水、生态治水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