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江南,碧玉新妆,鱼翔浅底,千里莺啼,好一派春光。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古人对西湖的不舍,是因其山水自然之美。而如今,“美丽”已成为杭州广袤城乡共同的标签。
早在200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决定,启动生态省建设。杭州响应,十年生态市建设,勾勒出一幅全新的山水天堂图景。
2013年,在听取杭州工作汇报时指出,杭州山川秀美,生态建设基础不错。要加强保护,尤其是水环境的保护,使绿水青山常在。希望更加扎实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使杭州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样本。
“生态环境是杭州具魅力、富竞争力的独特优势和战略资源。努力争当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美丽中国建设的先行者。”杭州市委、市政府发出号令,一个生产美、生态美、生活美“三美融合”发展的“美丽杭州”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五水共治 春来江水绿如蓝
众所周知,浙江因水而名,因水而美,因水而兴。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浙江之源。作为沿海发达地区,浙江的经济发展了,可水环境却承受着极大的压力。江南水乡,为找到能游泳的河流寻寻觅觅;平原水网,不时为饮用水被污染的传闻困扰。一辆苯酚槽罐车在新安江泄漏,150公里外的杭州桶装水被一抢而空;多地市民相继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乍看似笑谈,细思之下,是群众对污水横流的痛心,对清清河水的留恋,对全面治水的期盼。
因此,浙江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作出了“五水共治”决策: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并明确提出,要以治水为突破口推进转型升级。按照“五水共治、治污先行”的路线图,从2014年开始,我省将计划分三步,力争在2020年前实现质变。这也是我省全面治理环境、倒逼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举措。
“五水共治”行动在把握轻重缓急,分步实施的基础上,将时间表分为三年、五年、七年等三步。其中,三年(2014-2016年)要解决突出问题,明显见效;五年(2014-2018年)要基本解决问题,全面改观;七年(2014-2020年)要基本不出问题,实现质变。
截至2014年,杭州市计划整治的47条黑臭河道已全部通过验收,合格率为100%。同时,根据民意调查,对黑臭治理效果满意率已从原来的95.81%提升至今年的97.9%。
2015年,杭州还将再治理41条黑臭河,其中下城区3条、江干区11条、拱墅区8条、西湖区3条、滨江区3条、经济开发区1条、余杭区6条以及萧山区6条,并明确了每条黑臭河道的起止点、长度、所属街道、整治建设情况等。
此外,按照《杭州市城市河道“清水治污”三年行动方案》,2014年底,杭州共完成了102条黑臭河道的治理工作。计划在2015年年底前,杭州将全部消除市内所有黑臭河道。
五气共治 合力赶走“雾霾”
“五气共治”即治理燃煤烟气、有机废气、汽车尾气、餐饮油烟以及工地扬尘。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杭州市于2014年共淘汰后产能项目698个,淘汰燃煤锅炉343台,并对33家热电企业122台锅炉、12家水泥企业的15条生产线进行了脱硝改造,共消减煤炭使用量120万吨。
与此同时,2014年全市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9.5万辆,共回收汽油1128.8吨。主城区仅有的1136辆公交黄标车均已完成淘汰、停驶,并且在更新车辆中清洁能源与新能源车辆所占比例达87.45%。
在全市开展的挥发性有机物源清单调查中,杭州共完成印染、化工等143家企业的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削减挥发性有机物排放达2000余吨。而在餐饮油烟方面,杭州所辖内的关企事业单位食堂、大中型餐饮企业安装油烟净化设施,建成油烟在线监控系统250多套。
此外,在出台的《杭州市建设工程文明施工管理规定》中创建了城区扬尘控制区4000万平方米,主城区道路机扫率达87%(主次干道为100%)
杭州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对此介绍说,2015年将继续围绕“五气共治”,以严格的执法制度全面建设“无燃煤区”、机动车污染防治以及扬尘控制等工作。2015年年底杭州将建成区范围内关停或清洁化改造燃煤锅炉750台,力争全市再削减燃煤100万吨。同时,全面淘汰现有黄标车、实现油气回收全覆盖、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并在全市范围实施黄标车24小时禁行。
值得一提的是,杭州还将以“严格的准入、严格的监控、严格的治理、严格的执法、严格的制度”为方针,打造环境监管严格城市,并结合《新环保法》实施,进一步加大对环境违法犯罪行为打击力度,为杭州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分类垃圾 阻力转化成动力
厨余垃圾放入绿色桶、可回收垃圾放入蓝色桶、有害垃圾放入红色桶、其他垃圾放入黄色桶。对于杭州而言,垃圾分类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早在1986年杭州市就不停地探索生活垃圾分类,2000年,杭州列入了建设部指定的全国八个试点城市,在生活垃圾分类上进行了不断地尝试。2010年3月在37个生活小区启动垃圾分类试点,经过四年多实践,主城区已有1418个生活小区实行了垃圾分类,参与家庭已达80万户。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杭州全市每天产生的垃圾大概为8456吨,换算到每个人,每人每天的垃圾产量可以达到1.3千克。也就是说,每个三口之家平均产生的垃圾有3.9千克。
为更有效地治理垃圾“顽疾”,近日杭州市城管委市容环卫中心发布信息:2015年,杭州将推出一系列垃圾减量措施,将市区垃圾总量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
具体的措施包括,厨房垃圾袋实户制,部分试点实行“一户一码”的小区,每户家庭都会收到特定的二维码贴纸,分为“厨余”和“其他”两种。居民在垃圾袋上需粘贴相应的二维码贴纸,在垃圾房前扫描二维码,才能打开相应的垃圾房门,进行垃圾投放。之后,智能垃圾房将相关信息传输到社区垃圾分类自动化信息管理云平台,得出居民垃圾投放参与率、准确率等数据记录,并自动生成积分,发送短信提醒。
诚然,垃圾分类在杭州起步之时,曾受到诸多质疑。有人嫌太麻烦,有人嫌没效果。曾经有市民观察说,自己辛苦分好的垃圾,在回收的时候并没有真正分开处理,而是被垃圾车混装带走了,多少也让认真分类的人感觉沮丧。
但近年来,杭州着力推进垃圾分类的脚步从没有停下,从在全国试点垃圾分类,到小区试点实名制垃圾袋,可以说,每一次改变,都是一点小的进步。如今的二维码垃圾袋,更进一步从垃圾溯源的角度出发,重拳出击,用更为科技、简便的手段,让垃圾分类这件事情更彻底、更好地为生活带来便利。
改变,潜移默化地发生着。目前,分类垃圾的意识已逐步渗透进杭城百姓的生活。公开资料显示,杭州全市已有812个小区参与垃圾分类,主城区超过64%的小区已经投身到这个行动中来。
【结语】
在城市化加速推进的今天,“生态”已成为当下一个热词,杭州亦是如此。
改革开放以来,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杭州大力实施“环境立市”战略,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原则,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杭州生态城市建设成效显著,绿色,如今已成为杭州响亮的金名片。
(本文资料来源:中国环境报、杭州网、浙江在线、工人日报、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