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天津市在滨海新区推进轨道交通建设,轨道南北分别为河北唐山和黄骅各留下一个接口,以便于将来双方对接”;“河北、天津各投资10亿元,组建了渤海津冀港口集团”;“这次实现‘APEC蓝’,是区域协同联防联控的一次成功实践”……京津冀一体化呼唤了30多年,何时告别尴尬?
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京津冀协同发展蓝图再次让人怦然心动。
心动,并非风云际会的协同大激变。从首都大城市病,到环京津贫困带,再到区域生态失衡,重构京津冀,激活环渤海,并未因为上升到重大国家战略,曾经的老大难就有了立等可取的“脱胎换骨”。
心动,缘起谋篇起笔的非同凡响。既扫门前雪、又管他人霜的真诚,不把难题留给后人、不等不靠干起来的担当,“有形之手”在“无形之手”有为处谨慎、难为处发力的智慧,正在点亮京津冀的美好未来。
京津冀协同顶层设计或将超人想象
来自媒体的报道消息称,京津冀发展顶层设计方案《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已经完成,按照相关部署,将于3月底之前发布。
据悉,原来京津冀三地上报的“北京四中心、天津四中心、河北五中心”的定位发生了较大调整,并将对产业布局、产业转移对象进一步明晰。在规划纲要里,除北京政治、文化、科技创新、交往的四中心地位不变以外,天津调整为一个基地三个区,河北调整为四个基地。知情人士透露,《规划纲要》由厚厚的三大本文件组成,一个总纲,一个实施细则,一个具体名录。既有顶层设计纲要,也有实施方案细则和路线图。
自2014年2月26日,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以来,已经整整一周年。一年来,顶层设计出台的消息就频频传出,但每次都是只闻其声,不见落地。由于三地政府协同性不够,同一概念各自表述,在实际操作中各方利益不完全一致,跨区协调难度大,造成顶层规划编制进展较慢,多次搁置。
经过修改,《规划纲要》依然将坚持在交通一体化、大气污染治理、产业对接三个方面突破。《规划纲要》确定了2015年的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清单,有很多一年来都难以突破的行政壁垒和重大项目,在高层的协调下,“将会超过很多人意料,加大推进和落地。”
在大气污染治理问题上,此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之间认识并不统一,都认为对方污染影响了本地。2014年底APEC会议期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在国务院的协调下尝试区域联防联控,“APEC蓝”成为一次重要环保实践,这也使得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治理雾霾的机制,也出现在规划纲要中。此外,《规划纲要》拟通过设立京津冀环保生态基金,协商京津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
唇齿相依 时至势成
京津冀的“生态症”,霾受关注多。从“雾锁一城”到“十面霾伏”,京津冀13个城市曾有11个空气污染排名全国居前。空气“爆表”,三地“肺叶”不堪重负。
京津冀的“生态症”,水隐忧大。从水量减少到水质恶化,区域21条主河,年均断流258天,劣五类水质河长6180公里。“血气”不通,体魄不健百病生。
近30年来,京津冀水资源量减少113亿立方米。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缺水,成为京津冀区域发展的大制约。水资源短缺—地下水超采—地面沉降,连锁反应。水量小—水污染—水短缺,恶性循环。森林—湖泊—湿地减少,一个个盛水的“盆”变小,水安全亮起红灯。
“水病”似血脉不通,雾霾致呼吸不畅。2013年,京津冀的空气质量一半以上时间不达标,北京重污染天气比例16.2%。卫星云图上的“灰锅盖”、显微镜下的霾颗粒,一次次触动人们的敏感神经。给超载的环境减负,让脆弱的生态坚强,三地全力压煤、控车、降尘。到2016年,北京提前淘汰1200家“三高”企业;3年内,天津升级改造1.3万家中小企业;到2017年,河北再压减6000万吨钢铁、6000万吨水泥、4000万吨煤、3000万标准重量箱平板玻璃产能。
然而,空气会串门,水流能跨界。无论是快见成效,还是解决根本,治污都需三地联手:既要自扫门前雪,又管他人瓦上霜。现实问题倒逼制度设计,打响绿色保卫战,集结号嘹亮催人。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区域生态重建带来一次历史性机遇。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一张“生态蓝图”管到底,三项“协作机制”做到位。
过去,各摆生态区、产业区,区域间“绿屏”断裂、“绿廊”错位。如今,“一盘棋”共识凝心聚力:制定生态保护专项规划,明确涵养区定位,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扩大生态空间。